在桂西壮乡有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人杰地灵,自汉武帝以来,历史上便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一位无人不知的女英雄,她就是年前威震江南抗倭前线的女将*——广西田州参将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于明弘治十年(年)出生于桂西第一家族——岑氏土司之家,父亲岑璋为归顺州(今靖西县)世袭知州。瓦氏夫人生于岑家,名氏瓦,因为壮、汉语法倒置,后来被误译为瓦氏。明正德五年(年),十四岁的瓦氏远嫁田州(今田阳),为田州府指挥同知岑猛的二房。
瓦氏嫁到田州以后,她不堪斯守深宅大院,经常随夫上堂、习武,与夫君切磋田州“岑氏兵法”。十几年后,瓦氏不仅娴熟田州*务,而且还练就“刀、抢、棍、箭”等十八般武艺。明嘉靖年间,田州与泗城、思恩岑氏家族为争夺田州控制权而兵戎相见,互相残杀,岑猛受诬“反朝廷”。嘉靖六年(年),朝廷8万大*征讨田州,兵临城下,岑猛深知自己亦无反朝廷之意,故派长子岑邦彦赴*门申冤,并下令部下不与朝廷交战。谁知岑邦彦刚到工尧隘即被都指挥沈希仪所杀,岑猛也在逃往归顺州时被其岳父岑璋以*酒所害。
关于岑猛的死,手抄本《田州岑氏源流谱》及《明史》都有记载,均说是岑璋所杀。《明史·广西土司二·田州》最后一段说的非常清楚:“猛闻大兵至,令其下毋交兵,裂帛书冤状,陈*门乞怜察。馍不听,督兵益急,沈希仪斩猛长子邦彦于工尧隘。猛惧,谋出奔。而归顺州知州岑璋,猛妇翁也,其女失爱,璋欲藉此报猛,乃甘言诱猛走归顺,鸩杀之,斩首以献。”岑猛为岑璋所害,《明史》已盖棺定论。
岑猛及其子邦彦死后,田州一时无主,局势十分混乱,在这危难的对刻,瓦氏夫人忍辱负重,挺身而出收拾乱局。她利用智慧和勇气,处理好田州岑氏与四邻各府、州岑氏的关系,田州与朝廷的关系。首先,她指令官族及其他头目,接受朝廷对田州的处置,服从朝廷*令,争取朝廷的宽容谅解。同时,她把邦彦幼子岑芝匿藏乡间,保护岑氏后代。而且,她劝说官族和其他头目以大局为重,放远目光,不要再与四邻州县岑氏族人互相仇杀。
然而,要说服官族服从朝廷不难,而要说服内部的仇杀可不是那么简单。岑猛及其子邦彦死后,田州一时无主,谁来主*?岑猛有五个老婆,老大张氏,生长子邦佐。因张氏失爱,邦佐自幼出继武靖州,不便再回田州;老二瓦氏无后;老三林氏深得岑猛宠爱,但其子邦彦已死;而老四为外婢,其子邦辅不能继位。最后的田州主*理所当然是小妾韦氏所生之子邦相了。
瓦氏夫人纪念作品
但是邦相承袭后却疑心重,密谋杀害田州岑氏忠臣卢苏和由瓦氏、林氏教导抚养长大的岑邦彦的遗孤岑芝,不仅如此,还企图侵占瓦氏和林氏庄田。泗城、镇安、归顺、向武等州见状又勾结在一起,向田州发难,欲夺田州权。在面临着新的一场土司战争的危急关头,瓦氏夫人与卢苏联合,果断地抢先行动,处死了邦相,并亲自带着岑芝到梧州*门告袭,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支持,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权力争夺,瓦氏排除众议,躬亲摄*,全力辅佐岑芝治理田州。她根据田州与四邻州府长期纷争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与邻为善”的主*路线,主动与四邻州府修好关系,使田州*局逐步稳定,岑芝出征海南阵亡以后,她又辅佐岑芝之子大寿、大禄主*田州,在长达29年的摄*时间里,田州平息了战乱,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这个时期,是岑氏土司统治田州几百年间经济最繁荣、社会最稳定的时期。
瓦氏夫人在推行“与邻为善”的主*路线,积极与周边四邻州府化干戈为玉帛,致力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教育族人及众土官头目,以国家大局为重,接受朝廷对田州的处置,效忠朝廷,使朝廷逐步改变对田州的印象,确信田州确无反心,从而又取得了朝廷的信任。每当国家需要时,朝廷又时常征调田州俍兵戍边保国。
明朝中叶,随着朝廷*治中心的北移,我国防务重北轻南,江南防守废弛,早巳凯觎我国富庶江南的倭寇瞄准了时机,出兵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嘉靖三十二年(年)四月,倭寇三支主力徐海、陈东、叶麻邵,以及洪东冈、*佩部,横冲直闯侵犯我江浙地区,江浙、山东官兵望风逃遁,一时间滨海数千里同时告急,南京危在旦夕。在紧急关头,朝廷降诏征调田州、归顺、东兰、那地、南丹等五州俍兵,紧急赴江南御倭,当时,岑芝已在海南阵亡,其长子岑大寿年方5岁,不能掌兵事。文武土官听说朝廷又要征调田州兵,上下一片哗然,反对出兵。年近60的瓦氏力排众议,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请缨代重孙挂帅出征,被授予“参将”衔。
嘉靖三十三年(年)十月,瓦氏夫人统率五州俍兵人,战马匹,集结于梧州,12月从梧州分乘艘船,走西江、溯北江至南雄,经南昌下鄱阳湖,顺长江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下大运河,3月12日驻防金山卫。瓦氏夫人江浙抗倭,在东起上海县,西至嘉兴府,南至金山卫,北至苏州城的广阔战场上,参加了著名的王江泾大战、金山卫保卫战、漕泾大战等八场大战,特别是王江泾大战,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抗倭第一大胜仗。
王江泾位于今江苏省苏州与浙江省嘉兴之间结合部,这里河流交织如网直通大海,陆路四通八达。王江泾宋朝以来已经形成繁华的贸易集市,是苏杭地区著名的丝绸、鱼米之乡。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北可直达苏州、常州,南可直抵江浙第一门户金山卫而出海,因此,王江泾自古便是兵家战略要地。嘉靖三十二年前后、倭寇看中了王江泾这块肥肉,经常从海上入口,直抵王江泾烧杀掳掠,危害百姓。嘉靖三十四年(年)三月,抗倭总督张经为扭转抗倭败局,组织部署了王江泾战役,派瓦氏夫人扼守入海口重地金山卫,4月19日,瓦氏进驻金山卫仅月余,倭寇2万余人即从金山卫旁的独山入内河,欲犯王江泾。
瓦氏奉命尾追堵截至王江泾,与各路*一起在今王江泾以南三华里的杜家村合围,全歼了这股来犯之敌。这一战粉碎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长了我*民的斗志。作为主力部队,瓦氏*从而名声大振,誉满江南。嘉兴、苏州地区的民众纷纷依照壮族习惯,杀猪杀狗慰劳俍兵,并编起“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到处传唱。瓦氏夫人被尊称为“宝髻将*’,并受到皇帝的犒劳。
田阳县的瓦氏夫人墓地
王江泾一战使瓦氏夫人及其俍兵誉满江南,而“金山卫保卫战”又使瓦氏夫人威震敌胆,成为倭犯区人民的救星。金山卫位于金山县以南之海滨,其南为大海,西控浙界“北之沙滩至此而终,南之山屿至此而尽”。侵略者从海口可直捣浙直,故*事家们称其为浙直第一门户。当初,倭寇进犯江浙,主要就是从这里分舟入内河直犯内地。因此,金山卫便成了敌我争夺的主要战场。瓦氏夫人受张经派遣,率俍兵于3月12日进驻金山卫,担负起扼守浙直第一门户的战略部署重任。位于金山卫以东的倭寇老巢柘林,听闻来了一支土兵驻守金山卫,就乘瓦氏立足未稳之机,以人之众压向金山卫。瓦氏夫人毫无畏惧,请战率兵出击,其侄岑匡被敌人包围,一人连杀六贼,最后自己连人带马壮烈牺牲。4月21日,王江泾大战刚刚结束,瓦氏夫人回到金山卫还来不及休整,柘林倭寇人又来围金山卫,守将白都司率兵出城迎击,不幸被敌人包围数重。瓦氏单抢匹马出城,纵马冲破敌人重围,救出白都司。在突围中,瓦氏披发挥舞双刀,左劈右斩,她所骑的白战马,被敌人的血溅染成了红马,马尾巴也将近被倭寇拔光。
瓦氏夫人勇猛顽强,杀得敌人横尸遍野,纷纷逃命。倭寇对瓦氏既怕又恨。5月10日,柘林贼倾巢出动,上万人前来包围金山卫,要找瓦氏报仇,以解前战之恨。但是,瓦氏夫人不畏强敌,身先士卒,率兵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到底,誓死保卫金山卫。八大将中的钟富、*维等继岑匡之后在战斗中牺牲,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金山卫保卫战的胜利,使金山卫这个浙直第一门户,成了倭寇难以逾越的一道门坎。
瓦氏率领俍兵,在江浙短短数月便打了近十仗,为抗倭大业屡立奇功,在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时,在倭犯区,只要听说瓦氏来到,便“人心稍安”。而倭寇一听说瓦氏到,则“望风逃遁”。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嘉靖帝喜闻瓦氏作战勇猛,连战皆捷,立即降旨第二次赏赐瓦氏银两和绸缎,并特封瓦氏为二品夫人。江浙人民也给瓦氏很高的评价,文人墨客纷纷赋诗作词,颂扬瓦氏夫人,上海大学士朱察卿、张之象的家乡是倭犯区,他俩因多次惨遭倭害而逃离家乡。当瓦氏血战上海,赶走了作恶多端的倭寇后,朱张二人回到老家,看见父老乡亲群情振奋,按照俍兵生活习惯,踊跃杀猪杀狗慰劳瓦氏俍兵,不禁慷慨万千,当即吟诗曰:
万里迢遥征戍士,虎符星发路何赊;
帐前竖于金刀薄,门外将*宝髻斜;
田父诛茅囚缚犬,乞儿眠草为捉蛇;
*储不惜人间供,愿斩鲸鲵净海沙。
江苏娄江县文武双全的武术大师吴殳,为瓦氏武功的崇拜者和弟子,被瓦氏的双刀功所折服,他写了《双刀录》,并以瓦氏夫人的双刀功夫写成专论“短降长说”,编入他的抗倭武术专著《手臂录》一书以传后人,书中,他称颂瓦氏为“石柱女将*”,赞颂瓦氏率领的俍兵*纪严明,诗云:
石柱瓦氏女将*,几千战士援吴越;
纪律可比戚重熙,勇气虚江同奋发;
女将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圆月;
麾下健儿二十四,雁翎五十各歙忽;
乌夷杀尽江海清,南纪至今推战伐;
天都侠少项元池,刀法女将手授之;
乙亥春秒遇湖上,霜髯伟干殊恢奇;
谓予长茅蔬远利,彼已慎密须短器;
绕翠堂中说秘传,朔风六月生双臂。
瓦氏夫人战斗场景画
浙江抗倭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徐文长,在任期间多次出入沙场,亲眼看见瓦氏“冒飞矢,蹈白刃,纵马杀敌”的英姿,敬佩至极。后来,在他失落回乡以后,即以瓦氏为原型,借隋朝乐府《木兰辞》,改编为后来震撼我国戏剧舞台多年的杂剧《雌木兰》。
《木兰辞》中的“木兰”为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无真人,也无姓氏。由于瓦氏夫人抗倭的英雄壮举,以及“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给人烙下的印记,徐文长在剧本中将“花瓦”与“木兰”合二为一,第一次给木兰安上“花”姓,从此“花木兰”便走进了千家万户。只是徐文长为了忠于原著,没有将“抗金”改为抗倭,“木兰”改为“瓦氏”,“替父从*”改为“代孙出征”罢了。徐文长在“花木兰”身上寄托了江浙人民对瓦氏的崇敬之情,希望瓦氏夫人抗倭的英雄事迹,通过《雌木兰》流传千古。遗憾的是,除了史学戏剧界的一些研究人员以外,至今很少有人知道,徐文长笔下的“花木兰”就是瓦氏夫人。瓦氏夫人率俍兵赴东南沿海抗倭,为保卫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嘉靖三十四年(年)十一月,瓦氏夫人告病还乡。次年夏病逝于田州,终年59岁。瓦氏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民族女英雄,一位难得的智勇双全、能文能武的壮族“女将*”,是百色各民族人民的英雄儿女,她为我国的民族团结、领土完整,以及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治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功名与青山同在。
瓦氏夫人战斗雕像
本文
本文配用图片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发文单位所有,如侵则删。
研习布洛陀史诗传承壮民族文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