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欣赏徐谓的《墨葡萄图》,首先要了解徐渭的人生经历。
徐渭(—),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双桥大乘庵东一个衰落的军籍家族。父亲徐鏓,字克平,号竹庵主人,曾官至夔州府同知,夫人童氏生二子,老大为徐淮,字文东;老二为徐潞,字文邦。童氏去世之后,徐鏓娶苗宜人为妻,无子嗣。晚年纳苗氏婢女为妾,生一子,即徐渭。徐渭出生百天时父亲徐鏓去世,由于生活所迫,徐渭约十岁,生母苗氏离开徐家。幼年的失父之痛和母子离别无疑在徐渭幼小的心灵上遭受的打击是沉重的。后随长兄徐淮生活,嫡母苗宜人知书达礼,对徐渭的生活百般照顾。年,嫡母苗宜人去世。徐渭曾云:“其保爱教训渭,则穷百变,致百物,散数百金,竭终身之心力,累百纸不能尽。渭粉百身莫报也。”由此可见,长兄徐淮和嫡母苗宜人对其影响至深。年,徐渭娶年仅14岁的潘氏为妻,生长子徐枚,潘氏年仅20岁便离开人世。至年,也就是徐谓28岁时,才将生母苗氏接回奉养。年少的徐渭生活贫寒,诸事不顺。有诗为证:“僦居己六年,瓦豁绽椽缝。每当雨雪时,举族集盆瓮。微溜方度楣,骤响忽穿栋。有如淋潦辰,米麦决筛孔。五月侯作梅,一雨接芒种。菌耳花箧衣,烂书揭不动。”(摘自《补屋》)。
少年的徐渭虽然生活贫穷却天生聪慧,才华卓异,从小就有“神童”之谓,并在日常的生活中显露出其能力。在科举的仕途道路上,尝到了人生的不如意,可谓百般不顺,坎坷异常。17岁初试没中,19岁再试又失败,后上书要求复试,才考中秀才。之后又经过八次考试,均以失败而告终。在考场上对自己的文章品头论足,在考卷上画画,试卷子满又写满桌子凳子等等反叛行为都反映出徐谓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嘲弄,同时他也是八股文风的牺牲品,他的这些荒诞行为也无愧得“文长”之名。
徐渭虽然在科举上一无所获,但其文名己享誉一方。在其约36岁时,受到集抗倭大权于一身的总督胡宗宪的赏识,被招至幕下作幕僚,主要司掌记室之职。在此期间虽然经受着违心附迎官场之习,不能直抒心中之块垒的痛苦,但总的说来算是一段较为顺达的人生经历,在此期间也展示了徐渭在政治、军事、文学等各方面的才华。最终胡宗宪由于严嵩的倒台受到牵连而被捕入狱,徐渭的幕僚生涯就此结束。
接下来,徐渭的生活更加悲凉。由于胡宗宪的入狱,以至死于狱中。徐渭在极度的精神压抑之中,精神上备受打击,他曾数次自杀后精神错乱扠死妻子张氏而深陷牢狱,遇赦出狱时己五十三岁高龄。
出狱后,徐渭远离政治,过着极度穷困潦倒的生活,在徐渭的诗作中,如《卖貂》《卖画》《卖磬》《卖书》等都反映了他晚年的凄凉,在他73岁离开人世时,藏书等被变卖光,一无所有没有任何财产,只有一只黄狗陪伴身边,一代才情四溢的书画大家就这样在茅草屋内结束了一生的传奇。
了解了徐渭的人生经历,再来欣赏体会《墨葡萄图》(见图):
《墨葡萄图》此幅作品尺幅为纵.4厘米,横64.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幅作品看似随意挥洒,而他带来的艺术效果却动人魂魄。倒挂的柔枝,披散着错落有致的葡萄叶和晶莹剔透的果实,水墨淋璃,像草书在秋意中飞动,像水墨互融的泪滴,交织着徐渭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体现出生活的无奈与顽强的抗争,流淌着对世事的不平与愤恨,一切的情感透过画面向世人诉说。低垂的枝叶表现出落漠与倔犟,晶透的葡萄透出“明珠”般的才华,恣意的流淌己不是笔墨,而是无奈心情的渲泄,是青藤生命的涌动。在画的左上角题诗曰:“半生落魄己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拋闲置野藤中。”书与画的结合更将满腹经纶的徐渭无法施展抱负而产生的悲愤之情表现无遗。
下面结合画面和徐渭的人生解读诗题:
一.半生落魄己成翁。从画面的题跋来看,徐渭没有标明该作品的创作时间,但从内容的推断应属徐渭五十岁以后的晚年所作。诗中“落魄”二字,概括了徐渭的一生。他是徐鏓与婢女苗氏所生,决定了他的身世,父亲早亡,生母离家,养母和二个哥哥的相继去世,一次次科举考试的失败,赏识提拔他的胡宗宪入狱以至死于狱中给他带来的精神恐惧,生活上的穷困等这些不如意的生活状态,徐渭在诗中用“落魄”二字加以概括总结和提炼,充分表达了“己成翁”的无奈。有人用一到十来总结徐渭的一生:“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婚姻,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牢狱,八试不中,九番自杀,十(实)堪嗟叹!”倒也十分确切。
二.独立书斋啸晚风。在这句诗中,一个“独”字、一个“啸”字道出了徐渭的心境。“独”即孤独、独处、独行。尤其在徐渭晚年的岁月里,他讨厌一切所谓的“富贵”与“礼法”之士,即便来访也手推柴门直呼:“徐渭不在”。“忍饥月下独徘徊”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句诗中充分反映了在孤独中探索生命意义的独行者,是怎样创造独特艺术而受到敬仰的。一个“啸”字,则是对这种孤独与痛苦的呐喊,是对生活的抗争与挣扎,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而得到永恒,他在孤独的生活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对人生意义的延伸,定格在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中,不但形成了文化传承的艺术瑰宝,也使他孤独而崇高的灵魂得到升华,受到后人的崇拜和敬仰。
三.笔底明珠无处卖。在这句诗中,“明珠”指葡萄,也指其本人,“无处卖”即无人赏识,知音难觅,体现了孤独凄凉之境,抒发他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徐渭不但把葡萄比作明珠,也把石榴比作明珠,在他的《榴实图》中题诗曰:“山深熟石榴,向天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同样以石榴自喻,借物抒情,表达无人器重、被社会遗弃的悲惨心情。徐渭曾曰:“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脱俗的徐渭虽然在生活中为:“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青藤书屋题联),但在才能上却是少有的奇才,诗、文、戏曲、书、画、军事等方面都可堪称奇才。徐渭的艺术作品,以“狂”著称,他只所以“狂”,他有“狂”的资本,这样的大才、奇才,经受着一生的悲凉,演绎了一段旷世的奇闻。
四.闲抛闲掷野滕中。这句诗表现出徐渭对现实的无奈,对明珠的不公,对失意孤寂世界的愤慨。徐渭常以物喻人,借物抒怀,以物讽刺时弊,从而发泄其真性情。然而世人终究没有忘记这一奇才,徐渭乞丐般的生活,坎坷的经历,并没有埋没这颗明珠,尤其是在他的艺术成就上,受到后世推崇,成为中国水墨大写意画的真正确立者,开创了水墨大写意画的画风,开拓了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崭新境界,创造了明代文人画的新高峰。张岱曾这样评价:“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崛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我每每读青藤诗画,总是感慨万千,不但为其一生的惨境而不平,也为他天才般的才情而折服,同时也崇赏他孤傲的文人风骨。我也曾画葡萄题诗曰:“葡萄欲写见青藤,体味文长熬晚灯。只是明珠空空腹,总留乱石不须扔。”徐渭的精神以及在清贫到极致的生活中仍然坚守文人气节的真性情正是我们一生所追逐的。
总之言之,欣赏徐渭的《墨葡萄图》要了解徐渭一生都经历了什么,真正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其复杂的心情,感受他超人的人格魅力。《墨葡萄图》不仅仅是画一枝葡萄,他包含着徐谓一生的生活感受,信息量之大,情感之真,感人之深。它给后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徐渭这颗耀眼的明珠终究不会磨灭,他必将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闪耀出异样的光辉,从而使青藤的传奇愈发光芒四射。
作者简介:
乔国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河南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河南美协、作协会员。民盟河南省文化艺术委员会诗书画支部“诗书画工作室”主任、河南省鸿儒书画院副院长、郑州溱洧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