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合肥出了一个大大的人物——李鸿章。
跟现在流行的争抢历史名人装门面不一样,李鸿章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凡是李鸿章任职过的地方都有他的故居,但只有合肥才是他原汁原味的老家。他现在的老房子就在合肥市区,名曰李府。
李鸿章在晚清权重一时,但并不是他自己的一枝独秀,而是整个李氏家族的遍地开花。他这个家族的赫然绽放缘起李鸿章有一个开明的爷爷。那时的李氏,家境贫困窘迫潦倒,是个半耕半读的人家。正如日后李鸿章在日记中所言“每逢过年,讨账之人如过江之鲫”。他的爷爷叫李殿华,颇通文墨但屡试不第,出人头地之愿遂寄诸子孙。他开馆授业,立志要把四个儿子培养成人中龙凤光耀门楣。结果四个儿子中老大和老四中了秀才,老四还高中了进士做了刑部的高官。这个老四就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恰恰天佑英才,跟李文安同年登第者中有一个日后名扬海内外道德文章震铄古今的中国第一完人——曾国藩。李文安把六个儿子接到北京,送到了曾国藩的身边做学生,研读经世之学。数年后,他的六个儿子中老大和老二都双双进士及第官拜翰林,其余诸子皆科甲有名。这个老二就是李鸿章。朝廷科举延士,每四年才进行一次进士选拔,全国仅仅录取一百多人,而合肥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殊为奇观。从此“李氏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这个家族集团性的爆发由乡野踏进庙堂影响改变了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李鸿章是这个集团的领军人物物。
现存的李氏故居只是原貌的十分之一不到,其余的或毁于战火或在历次政治运动和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即便如此,尚存的这些古建筑仍能彰显清末江淮第一家族的昔日辉煌。
故居面阔五间,进深三递,坐北朝南,大门,前庭,中庭,走马楼,渐次排开,以高墙与外界相隔。各庭院有东西厢房佐配,走马楼更是东西南北四面齐建的二层小楼。走马楼就是小姐楼,因回廊宽阔可以骑马,故名。李鸿章的二小姐菊耦曾在此居住,她就是清亡以降民国初年鼎鼎有名的作家张爱玲的奶奶。
图中坐者是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站立者就是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的奶奶菊耦
这是一组典型的徽派建筑。
石砌基台,雕镂歇山,重檐九脊,四角走兽栩栩高啄冲天翘起,灰瓦布坡平如静水,原木围廊曲水缦回,青砖漫地儒雅疏阔。太湖石玲珑剔透,叠嶂重峦,错落崔巍,芭蕉叶宽阔俊朗扶疏垂荫,紫蔓青藤绕树攀墙,烟雨篁竹婆娑扶风。院中一棵傲立的广玉兰树,高足四十余米,径盈二人合抱,虬枝挣伸僭花拨叶,兰花聚如堆雪垂似玉练散若繁星,万花一树清香满园。此树乃慈溪所赐,以慰李鸿章之硕德勋耆。
前厅高悬“钧衡笃祜”黑底烫金匾额,是李鸿章七十大寿光绪皇帝的御笔恩授。斗榫房梁,象形梁头,黄玉金琢黑苏画雕梁美栋异彩纷呈。镂雕门窗,硬木贴络,棂格对称多变,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夔纹式不一而足。立式多扇门隔,凸形透雕山林花鸟怪石流瀑,展延开来就是一副绝妙的山水画。立柱隔间,似隔非隔穿插有致。
室内装修甚为豪奢,家私多为原件布陈。丝绸纱绢点金花墙纸,红木嵌大理石屏风,紫檀木长条供桌,红檀香木折角长档书案,樱桃木束腰高台花几,龙文红木五屏扶手椅,沉香烫金百宝盒,红酸枝木嵌大理石面圆桌蹬,桃木雕花象牙床,楠木云石园景七屏围榻………满室流光溢彩高贵迫人,令观者羡煞啧啧。
各厅堂内布有实物文字声像资料,展示李鸿章“权倾朝野谤满天下”的坎坷人生。
李鸿章自幼聪慧无朋触手成春,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科甲顺畅通达,年少即发慷慨治国之志“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20岁随父进京求学志向宏远“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鸥”“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李鸿章以年家子身份出入曾国藩学馆,学习经世道德文章,遍访饱学鸿儒,广交达官显贵,为李鸿章一生辉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雄厚的人脉资源。
彼时太平军烽火燃遍江南,清廷震动,李鸿章奉诏回乡举办地方团练武装,在此基础之上组建淮军,曾国藩亲拨十营湘军给他,足见师生情之殷殷。太平军围困上海,指日可破,李鸿章领授江苏巡抚率淮军解上海之围,后肃清江苏全境匪患,会同湘军一起剿灭太平军。复又亲自率淮军北上镇压捻军起义,清除朝廷肘腋之患。清帝恩诏属理两江总督。至此,李鸿章科甲取仕统军建功,声震朝野,事业名望如日中天。
十九世纪的大清,王气已尽,风雨凋零,像个疾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纸房子,国势衰弱至微,列强虎豹环伺。面对如此危局,李鸿章目光如炬,率先引领了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洋务运动。涉及纺织矿业铁路电信等军用民用领域。他督办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厂,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近代化的海军学校,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中国近代四个军工厂他自己就建立了三个。称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山之祖,实不为过。李鸿章凭一己之力给这个行将就木的末代王朝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李鸿章深深滴爱着他的祖国。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巴黎开幕。升旗仪式上,各国皆有国歌奏响,唯独大清帝国没有国歌,黄色的龙旗耷拉着脑袋像个待审的犯人。古稀之年的李鸿章,须发萧疏,健步黄龙旗下,傲然挺立,双目虎睁,引吭高歌了一曲安徽老家的“茉莉花”民间小调,声音苍凉,凄悲,那一刻,全场默然肃静,旋即掌声雷动。一位东方老人以这种奇特的方式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生于末世运偏消”,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的晚景相当凄惨悲凉。
他曾上书朝廷,言大清“譬如多病之人,善自调医犹恐伤了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惧于列强的抢劫入室,大清的皇室们以“西狩”的名义纷纷逃离京城,把大清国这个烂摊子甩给了李鸿章。他面对各国强盗,虚与委蛇,讨价还价,在一个个强加的条约上屈辱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为的是给这个国家挣得一息延缓复苏的机会。“清流”主战者指责他是投降派,乡野民众说他是卖国贼。其实真正的卖国贼是清廷那帮子末代皇族。正当李鸿章在日本因为马关条约据理力争的时候,慈禧正在热热闹闹的筹备自己的寿宴。
李鸿章用自己的名誉和生命妄图力挽这个即将崩溃的帝国,给这个国家的民众减轻哪怕一两银子的负担。在日本因为拒不签字,被刺客开枪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只是慈禧的一纸电文逼着他在《马关条约》上颤抖着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以想象,这个老人的内心是何等的煎熬。一个七十多岁的老风烛人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终于,在签完了《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一口鲜血喷涌而出。
年11月7日北京贤良寺。北风呼啸万木凋零。已经咽气的李鸿章双目仍炯炯不闭,跟随他四十年的老臣周馥遂嚎啕大哭:“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李鸿章“目乃冥,犹流涕口动欲语”。
悲夫,李鸿章。惜夫,李鸿章。
正在西安避难的慈禧闻听李氏既殁“震悼失次”,随护人员“无不拥顾错愕,如梁栋陈折,骤失依恃”。对李鸿章的评价时至今人任然褒贬不一。梁启超的评语最具公正“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晚年曾有诗总结自己的一生,读来令人垂泪: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请君莫作等闲看
正如那棵高大的广玉兰树,李氏家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李鸿章后代子孙遍及世界各地,且皆成就非凡。常言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然而李鸿章的后人出现了很多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其家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很值得研究。
走出大宅门,回望高高的门楼,历史再不缥缈和遥远,她是这样的清晰和真切。幽深的门洞像是岁月老人的眼睛,睿智幽怨哲思,那目光穿过厚重的历史审视着现实的世界。
历史是公正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