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箭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浙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一年多为硬支撑
TUhjnbcbe - 2024/12/23 17:03:00
白癜风专家公益援助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郑梦莹李娇俨

徐谓艺术馆。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郑培庚 摄

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8月4日~5日,全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暨文化标识建设工作推进会在绍兴召开。会议对“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聚焦“短板”开出“良方”,吹响再进发的号角。

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构建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新格局”。“我们不妨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来描绘把握‘文化力量’,通过建设文化标识来探索推动‘构建新格局’。”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说。

这项工程进展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擦亮浙江文化标识,还有哪些着力点?

从“一张网”到“一个库”

一年前,“一张网”在全省铺开——

年上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挖掘、研究、阐释优质文化基因,构建全省文化基因库,推进其转化利用。这张文化之网的“触角”延伸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基因解码,基础在“查”。经过全省90个县(市、区)、4个功能区和研究机构持续不断努力,目前,各地在“查”的环节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记者从推进会现场获悉,截至年5月,全省共完成文化元素普查入库个。

走进位于绍兴越城区后观巷的徐渭故里,悠悠琴声从青藤书屋传来,与之一路之隔的是新近落成的徐渭艺术馆。这片集古朴和新潮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展示新空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兼收诸长、大胆变革的观念,“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的手法,梅兰竹菊等寓意君子之德的题材图案……越城从徐渭“青藤画派”文化元素中提取基因,并结合实体书画作品进行转化利用,投资10亿元建成了徐渭故里综合保护项目。

据悉,越城已经梳理文化元素个,提炼出包括黄酒酿制技艺、徐渭“青藤画派”、大禹祭典、鲁迅故里等20个重点文化元素。“文化元素不能盲目选,必须有明确标准。”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选评体系,要成为“库”中的“一员”,必须经过合理性、地域特色表现力、转化利用可行性等各角度综合评价。

铺开“一张网”,才能形成“一个库”。放眼全省,目前永嘉学派、温商创新精神、南孔文化、和合文化、阳明文化等,在相关领域都已取得一定成果。

与此同时,各地在普查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经验。如湖州市长兴县将普查区域下沉到乡镇,形成“乡乡有资源、镇镇有主题”;舟山市在海岛地区文化积淀不深的背景下,深度挖掘、释放潜力,在普查数据质和量上表现亮眼。

近日,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馆——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在宁波象山石浦港畔正式开馆。

从“文化基因”到“文化标识”

浙江文化积淀丰厚,资源丰富,众多文化元素星罗棋布。如何从庞杂的文化脉络中,抓取最重要、最突出的元素,构建“众星拱月”的新格局?

记者观察到,在已入库的文化元素中,已经确定为区域重点文化元素的有项,其中项完成解码。这些重点文化元素,或是区域内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或是代表了地方党委政府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或是具有深厚的产业开发潜力。

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识,更是进一步破题。

文化标识是一种符号,它以文化现象为彰显,以文化遗产为支撑,集成理念、风貌和人文精神等于一体,是文化自信和竞争力的标志。建设浙江文化标识,是省委省政府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落地举措。

目前,我省部分县市区已主动将文化标识建设融入到重点文化元素清单的梳理中。

在杭州市上城区,一半以上的重点文化元素围绕宋韵文化展开,并已科学解码“德寿宫遗址”“宋代玉器”“南宋官窑”“八卦田遗址”等9个宋韵文化元素。

其中,从“德寿宫遗址”这一元素中提取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审美情趣”“五彩遍装的彩色花饰”等核心基因,已被用于南宋博物院德寿宫遗址陈列馆建设。利用陈列馆建设契机,上城区还联动周边清河坊、五柳巷、太庙等文化景点,发掘出了一系列的宋韵文化旅游体验新热点,为建设宋韵文化标识打下基础。

“我们把文化标识定位为未来五年全省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带动性、龙头性的工作,那么选定的文化标识一定要能够带的了这个头,在艺术创作、旅游、文创、公共服务等领域要能够找到相应的支点。”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叶菁表示。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魏志阳摄

从一张白纸到一张蓝图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解”是上半篇文章,“用”是下半篇文章。解码文化基因,最终就是着眼于高效率的转化、高水平的应用、高质量的发展。

所谓“解”以致用,就是要在“解”的基础上,推动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把解码成果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相结合。以人文之美推动精神之富足,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化自觉。

当前,浙江各地在聚焦旅游业态升级、文创产品创新、文旅活动提质等环节,正在逐步发力。嘉善从解码《了凡四训》出发,已经构建的城市文化产品体系;浦江根据《吴氏中馈录》推出“南宋古法糕点”系列;龙游县围绕龙游商帮解码成果推出龙商民宿综合体、龙商码头书房项目……越来越多高水平跨界转化与文旅融合项目正在实现。

但这项前沿性、探索性的工作,需要一定研究能力,以及对本地文化资源分布和价值有一定了解。如何实现转换,对多数县市区来说,并无经验可鉴,依然是工作难点。

“目前而言,能实现创新转化的不多,缺乏突破性成果和标志性项目。”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水平解码浙江文化基因,路还很长,距离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何进一步寻找突破口?有专家认为,在选“码”、解“码”、用“码”整个闭环中,“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找对人才能走对路。据了解,绍兴依托人才资源优势,成立解码专项小组,构建了“乡土专家+高校资源+系统人才”三方协作机制;秀洲区也建立起了一支本土专家、文化策划师、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有机结合的团队,高效推进解码工程。

为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高质量解码文化基因、高水平建设文化标识,在新阶段,一套更清晰的时间表已经形成,将指引90多个县市区找到“解码”节奏——

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最新印发的《建设文化标识推进文旅融合行动计划(-年)(试行)》,在今年,要基本完成“解”的任务;年,重点推进解码成果转化利用;年,基本完成第一轮次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建设,实现文化标识成为引领浙江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一年多为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