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洪二首(苏轼)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佛作者简介
佛教发展到宋代以后,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佛禅盛行的时代。诗人的一生与佛结缘很久,佛教一直伴随诗人的左右。诗人好佛的举动,表现在诸多的方面。诗人一生广泛的涉猎佛禅典籍,与诸多的高僧成为方外之交。
佛诗人的一生宦海沉浮,因为受人陷害被贬官外地。诗人一生历经三次的被贬的过程,一生命运坎坷,屡遭磨难。诗人希望以佛禅的智慧,来消解内心的苦闷,来超越人生的困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思想轨迹中保存了很深的佛禅理念。
禅诗人这种佛禅式的生命顿悟,使得诗人在充满迷雾的人生道路上,看清了自己的方向。诗人要吸取佛禅智慧的内在精神,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诗人将佛禅的智慧,运用到入世方面。诗人并不痴迷佛禅之中。
佛诗人的佛禅智慧,具有其特有的人生特点。诗人自身“佛禅”思想的形成,对诗人的人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各种不同的境遇,诗人运用超然的智慧来摆脱人生的困境。
禅作品欣赏
诗人的这首诗作,因为诗词的意境新奇受到世人的称道。然而探究其实质,这首诗以议论禅理为主旨,作品的思想内容意境深邃悠远。全诗一共分为二层,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百步洪,后半部分由写景转而写到人生,由景物的描写转入议论。
禅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百步洪”水急浪大。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百步洪。诗人说“百步洪”的水流湍急,像狡兔飞跑,像雄鹰出击,像骏马奔下高坡,像断弦的离柱,像箭簇离弦,像飞电过隙,像荷叶上翻腾的水珠。
禅诗人一连运用了七种比喻,真是出神入化,颇为壮观。诗人见到如此波澜壮阔的景象,的确可以在奇险中获得乐趣。然而,诗人却出人意料地将诗的内容转向更深的层次。诗人为此奇险景象而感到快意,那简直与《庄子》中的典故并无两样。
佛诗人作品其意如果只夸耀自然界的流水,未免目光显得短浅。尘世中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值得称颂。于是,诗人便转入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对人生发出了感慨。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逝,人的意念却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一转念之间便可越过极远的新罗。
禅这句诗诗人引用了佛老的典故。有僧人请教“宝资”禅师:“如何是金刚一支箭?”禅师说:“过新罗去。”新罗,代表朝鲜。诗人的意思意念迅速,可以超越时空。诗人有感于世人互相劫夺,而不知世事沧桑,功名利禄都微不足道。
佛等到觉悟的时候,却已经逝去无限时光了。接下来四句,诗人将文笔收转到了百步洪。由岸边苍石上的数不清的孔隙,想到光阴如箭,但诗人仍强调意念的重要。“住”,原来是佛家用语,即住著,这里有停顿僵化的含义。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大意是说,只要此心无所住著,不为外物所囿,那么,自然界即便变化得再快,又能把我怎样?佛教禅宗特别强调本心在修行中的作用,认为“心”为宇宙万物之本。宇宙无限,时空无穷,而人生却极为短暂,因而要充分发挥自己意念的力量,力求摆脱时空的束缚。不受外界的局限,开朗豁达,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
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