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双江口文化公园“火”了,这个文化公园最重要“文化”的是一诗一赋一歌曲,诗是刘善泽的《浏水棹歌》,赋是涂启先的《浏水赋》,而歌曲是徐叔华和唐璧光的《浏阳河》。如果说,浏水棹歌体现的是浏阳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文化,浏水赋体现的是千年古县厚重的历史文化,那么浏阳河歌体现的则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文化。
先看看刘善泽的《浏水棹歌》:
源头路远夹清溪,河底沙明净浊泥。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
刘善泽(—)浏阳人,与樊增祥、陈三立、黄遵宪、文廷式、郑孝胥、袁昹等人为“同光十子”,而刘善泽最为年轻。湖南大学杨树达教授说他是“湖外诗人第一刘”,在湖南首创麓山诗社被推选为社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成刘善泽的诗集写了前言评价很高。这首诗最后两句“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经常用来形容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记得有一次我跟外地人讲浏阳历史,就用了“却输浏水尚能西”这句诗作为讲课标题。
《浏水赋》体现的是浏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于浏阳河,我一直觉得应该有赋,当年在浏阳日报工作时,我们曾面向全国征集浏阳河赋,其中也有不少佳作,但我都不是特别满意。有一次,我在大围山吃饭,一篇《大围山赋》,让我眼前一亮,当时我就记住了作者名字:李牧童。我当时感觉,这个才是真正的赋。后来跟牧童先生熟悉了,才知道他是谭嗣同老师涂启先的后人,浙江大学高材生,绍兴赋的作者。一个浏阳人,为文化极为厚重的绍兴写赋,这个需要多大的才华和勇气?!也正是通过李牧童,我找到了《浏水赋》,读完之后,我知道,这个就是我想要的《浏阳河赋》。早几天陪朋友到双江口浏阳河文化公园,他们说这个文章要标点一下,最好是简体字,方便传播。我觉得有道理,找了李牧童先生,要来标点版,并经他同意,发在这里。同时把他的大围山赋和绍兴赋一并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至于《浏阳河》这首歌,就不用多介绍了。
浏水赋
(清)涂启先
繄入湘之一派,出临湘之旧区。判二溪之大小,隔首裨以难逾。汉源别于嶓冢,江水分于崃崌。过百里而始逅,簪群流以西趋。绕县南而折北,合涝刀始东驱。盖湖南一大水也,数九江者,或厕诸沅澧潇资。
(浏阳建县之前属长沙县,长沙古称临湘。首裨是大围山。汉、江是汉水和长江,浏阳河一样,都有两条支流汇聚成大河)
客有疑之者曰:“浏水之名,桑经所见。桑为汉人,浏为吴县。羼《水经》者何人,纪浏源之一线。非汉世所指名,故《说文》以流清为传。《释名》训为绿浏,亦以况荆泉之潋滟。维《吴志》与《麓碑》,咸去水兮可验。是区区一衣带水也,奚足眷眷乎?”
(桑经指《水经》。相传为汉桑钦所作,故称。这里考证浏水取名的渊源)
浏江主人曰:“唯唯,子以浏为非古,而顾执《水经》以相让乎?经为郭注,见于《隋志》;经为桑作,歧于《新唐》。此良不足与辩,盍思水北之为阳。水南过夫县治,斯称名之非诳。水名非古县名,曷当若吴志唐碑之去水,安知非乌焉帝虎之荒唐。彼许书之脱刘,安知不见于埤仓?泥故训之有无,抑何识之不广?”
客曰:“善哉,子之言浏也,盍觕举其状乎?”
(究竟是先有浏水,还是先有浏阳,如果是先有浏水,为什么当初叫刘阳)
主人曰:“居鹑尾之次,吴头所联。神仙之宅,玄上之天。其山脉尽于敷浅,其水源溢于山巅。黄梁夜珠之湖,鸳鸯龙须之泉。金钟玉泉之谷,石鼓大黄之渊。觱沸泛滥,荥潆洄漩。居高四洒,涧壑潺湲。其滥觞于大围之南北者,又奚啻乎百千?尔乃交午参错,经纬结络。巉岩交织,迴流喷薄。白沙溃濩不能淤,巨石荦确不能却。双江已会,群流赴壑。于是挟济川,吸金牌,南摄清风之渭,北引龙津之淮。直西尽于驼口,咸无待于决排。其南则为岷山之支,逶迤江右。折而东行,千岩万岫。南川西流,以渌口为归宿。其北则昌江之山,接于连云。九溪八角,古迹犹存。北川西流,厥有捞刀之名。浏水中行,其势独王。三百余里鸟道纪其长,四十八滩榜人骇其状。其山则天马腾骧,猿啼萧瑟。枫杉梓枬,柏栝松栗。后凋之品,栋梁之直,葱茏帀布,不可胜述。其原则芸苔莱菔,修竹苦茗。麻枲怒生,秔稻垂颖。货利无隄,溢于廛井。于是阛阓骈坒,商贾鳞萃。市无储价,器无欺伪。(彳歰)譶纷纭,交易而退。时泛舟乎中流,致鱼盐于都会。沿湘流而趋江汉,迁有无兮相济。其渠则有白鹭乌猪,杨柳石榴。塘陂壩堰,悉数难周。应时蓄泄,溉我良畴。其津梁则隐相遗迹,洗药旧名。唐重仙释,犹见图经。官荣则圭斋不朽,南流则民彦犹生。若乃越隄覆刘存之师,浏口伏黄璠之舰。腾蛟自铜鼓而来过,刘信趋潭州以为患。抚蛮触之战争,闻呜咽于耳畔。尔其鷃亭芳草,鸿阁斜阳。掩映津渚,道南有光。对风月则徘徊裴相,望烟雨则凭弔兴长。欧堂桃芝,李阁缥缃。阅逝水其不返,企前哲而望羊。若乃王化之所沦浃,仁风之所渐摩。临流结屋,倚山筑窝。或洗耳于溪畔,或濯缨于清波,或题桥而慷慨,或抱膝而弦歌。览皇路之荡平,乐居易于岩阿。覩朝宗之不息,由地中以无颇。澄泥滓而不浊,问名实其如何?”
客于是负墙而立,再拜而兴曰:“壮哉!浏也倘所谓人杰而地灵者欤?虽锦江之美,雎涣之文,靡得而称焉。主人方翱翔于云汉,而我犹蠡测于海滨,不亦傎乎!今而后走,若发蒙矣。”
主人默然,客乃徐去。泛览浏江,若有所遇。濡翰染毫,述以为赋。
下面这篇赋,建议大围山森林公园刻个石碑,放在浏阳河源头
大围山赋
李牧童
湘东古邑,山右洞天。客家之薮,浏水其源。群岭孕岩,造鸿盘于震旦;大溪驰野,成丽质于冰川。扼赣湘之要道,居东北之高巅。民多直朴,遗风或承唐魏;市自喧阗,建制能溯宋元。
若夫杜鹃烂漫,蛱蝶翩跹。湖光潋滟,谷涧潺湲。林生葱茏之嘉木,地涌甘冽之清泉。耸七星而伴月,张五指以擎天。立盘石于东鸡,仙人对弈;飞瀑流于西岭,龙脉垂涎。又或闻稻香于河塅,览蔬绿于冲田。采油茶于岭上,栽玉蜀于垄间。雨润桃红,霜催柿软;壤培瓜脆,日照李圆。矿藏金石乌锑之盛,材具杉松樟竹之全。兽存獾豹獐狸之异,鱼有鲢鳙鲩鲤之鲜。观夫一邑之风光,当叹神工于造化;四时之物产,实蒙厚泽于自然。
至若瞻人文之胜迹,吊历史之遗踪。寻起义之旧址,访玉泉之新容。跳石古桥,思绅士之情切;围山书院,感舜臣之德隆。圳号鸳鸯,纪夫妻之悲泪;堂称锦绶,彰科举之苦功。吊脚楼前,曾见龙舟竞渡;营棚岭上,犹闻烈士冲锋。庙虽红白之分,护国佑民之心无异;祠但姓名之别,敬天法祖之志俱同。尔乃意通宇内,神荡胸中。伤隙驹之既往,纵遐想于无穷。
嗟夫!人生有限,世运靡常。当其经兵燹,历灾荒,遭匪寇,绌钱粮。吏不能自保,民无以遁藏。于是妇孺同奋,贫富共襄。拯溺婴于专局,储义谷于社仓。设闾阎之团练,谋黔庶之霞光。保境安民,减忧劳于社稷;慎终追远,倡德义于乡邦。遂乃众材隽秀,百业繁昌。绍先伦之勤俭,行大道之康庄。使官常秉养正奉公之训,政永无缓贤忘士之狂。民乐作修己利人之事,户广闻知书达礼之腔。定当昊天永祚,福报绵长!
注释
《大围山赋》创作于年,骈体赋,通篇对仗,依《词林正韵》。
造鸿盘于震旦:大围山山体为花岗岩,生成于八亿四千万年前的震旦纪。鸿盘:高高的石山。唐符载《钟陵东湖亭记》:“平坳漏,削涯岸,鸿盘数仞,不知抔土,真天造也。”
大溪:指域内的大溪河。冰川:指围山地貌主要由第四纪冰川剥蚀、堆积形成。
居东北之高巅:浏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围山镇位于全市最东北端。
遗风或承唐魏:清涂启先《上东图说》:“其俗俭啬而褊急,其民朴而直,城邑中人往往以大围山人相诟病。然君子以为有唐魏遗风。”
建制能溯宋元:据金钟桥法林寺附近出土的南宋古钟文字显示,大围山地区行政建制当至少在宋绍熙二年()以上,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七星:七星岭。五指:五指石。皆系大围山景点。
仙人对弈:东鸡山顶巨石方如棋盘,传说为仙人对弈处,乃一景观。
龙脉垂涎:喻指西岭瀑布景观。
起义之旧址:秋收起义的旧址。玉泉之新容:新建的玉泉寺。
舜臣:涂启先,字舜臣。系谭嗣同之师,浏阳名士,在地方创办了围山书院以开启民智,且一生都致力于造福一方。
纪夫妻之悲泪:指鸳鸯圳关于强子和英姑两夫妻的传说。
堂称锦绶:即锦绶堂,系受清廷旌表的涂刘氏为纪念丈夫涂儒玟中举而建。
护国佑民:指大围山的白面将军庙(又称“护国将军庙”)和红面将军庙(又称“佑民将军庙”)。
拯溺婴于专局:上东(大围山镇域旧称)曾专设育婴局以活被溺之女婴。
闾阎:泛指民间。团练:此指清末围山地区自行组织以抵御匪寇的武装力量。
霞光:一语双关,一指希望,一指围山百姓在公社时期创新开拓的“霞光道路”。
缓贤忘士:怠慢、遗弃贤良之士。《墨子》:“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当然,让李牧童先生一举成名跻身全国大家的是这篇《绍兴赋》
绍兴赋
李牧童
会稽古郡,华夏名城。功昭汗简,声贯寰瀛。毓秀钟灵,辉映斗牛之宿;枕山襟海,坐拥河岳之精。百越肇乎先,溯史自羲皇以上;诸侯会其后,扬威于帝禹之盟。从蠡都生聚廿年,终称雄于句践;至天下合归一统,始置郡于秦嬴。比及巨室南迁,乘风蔚起;高宗回跸,绍祚中兴。尔时力支半壁江山,允为重镇;永葬六皇陵寝,曾号陪京。物产丰饶,奕世之宏休长续;隽才彬蔚,千秋之文脉已形。
若夫山川胜概,历史景观,万般气象,满目琳琅。舜井姚丘,慨民风于往世;刑塘禹穴,窥圣教于先王。名赐蕺山,显越王之偏嗜;鱼沉浣水,惊西子之淡妆。听行吟于木客,参篆刻于始皇。慕永和之修禊,观兰渚之浮觞。又或云兴鉴水之波,茫茫渺渺;雨润稽山之木,郁郁苍苍。纤道长铺,航行有运河之便;海塘屡筑,灌溉无涌浪之猖。五泄湖寒烟笼翠,千柱屋密院回廊。十九峰蜚声丹霞地貌,大佛寺享誉越国敦煌。更有天姥山幽,倾太白之雅兴;沈园柳老,吊惊鸿之遗踪。叹云骨之崚嶒兮,奇如鬼斧;醉东湖之旖旎兮,巧夺天工。曹娥江大闸新修,伟魄何须钱弩;若耶水轻舟偶泛,微醺但沐樵风。至如宝塔有应天、大善、永和、文笔之流,骋怀极目;古桥多八字、迎恩、题扇、谢公之属,贯玉垂虹。道观存重阳、金庭、千秋、龙瑞之丰,名标青史;伽蓝汇云门、龙华、炉峰、戒珠之众,慧照苍穹。
至若果隋蠃蛤之饶,书无绝载;金锡鱼盐之富,古已有传。饭稻羹鱼,家居尽陶釜苇编之用;火耕水耨,农作开石锛骨耜之先。劲节虚心,会稽之竹箭尤美;吹毛断发,欧冶之剑锋最寒。又或机女调枢,越绫列朝廷之贡;冶工兴铸,铜镜彰天下之名。纸贵剡藤之白,窑珍秘色之青。酒壮虎贲之勇,茶烹日铸之英。舟有乌篷船之轻巧,酱膺博览会之殊荣。香榧芬芳,萦绕江湖之梦;越鹅肥美,换书道德之经。
更有越邑之人文也,英物挺生。名贤辈出,异彩纷呈。观夫先秦两汉之世,则重华敷德之功宜著,文命导川之绩当尊。治从句践兮,卧薪尝胆;商奉陶朱兮,致富行仁。文种多智谋之术,王充辟唯物之新。合浦还珠,太守證清廉之至;树碑立庙,曹娥彰孝烈之纯。简烦禁非,感钱清于刘宠;兴利除弊,思湖创于马臻。至于魏晋南北之朝,则有嵇叔夜广陵绝响,名教难循;贺彦先内史兴功,运河通凿。鸾飘凤泊,二王洒翰墨之香;历水游山,两谢抒林泉之乐。谢安建名相之功勋,支遁扬高僧之般若。比及唐宋元明之代,则有贺狂客金龟换酒,陆放翁寒梦戍边。王冕画梅,满纸乾坤清气;铁崖挂印,一时领袖诗坛。王阳明良知證道,张景岳妙手回天。青藤挥毫兮,肇开画派;刘子慎独兮,讲授蕺山。自清以降,尤腾蛟起凤,而蔚为大观。章实斋六经皆史,李越缦百卷称雄。赵之谦号画坛名宿,周树人为文苑巨公。革命则徐锡麟、秋竞雄、陶成章、俞秀松,无愧坚贞之先烈;教育则经亨颐、蔡元培、马叙伦、陈鹤琴,宏开时代之新容。总理周公谨慎谦恭,欣看万邦交厚;宗师蠲叟博通精进,惊呼四库书穷。胡愈之擎新闻大纛,马寅初铸经济高峰。至若赵忠尧执教清华,孕育科研之种;竺可桢领军浙大,点燃求是之光。陈建功撰三角级数之论,钱三强登两弹元勋之堂。此皆科学奠基之巨擘,国家进步之栋梁。
洎乎沧桑饱阅,分域于共和之初;时势勇乘,扬帆于改革之际。破思想之樊笼,兴民营之经济。掀企改之浪潮,领市场之风气。尔乃弃三缸之主流,夯五业之基石。桂冠屡夺,建筑拔萃一时;集市重张,商圈支撑半壁。创新求变,人文与科技并肩;崇智尚谋,教育和金融比翼。开拓湖山园林秘境,深掘旅游发展之潜能;承扬书画戏曲遗风,广弘文艺薰陶之魅力。更有围涂建闸,获利两江之流;排涝防污,攻坚五水之治。树水城重建之宏猷,怀产业新兴之远志。迎百年难遇之机,创生态宜居之市。军旗猎猎,招麾两业之经;战鼓声声,激励双城之计。喜看大湾区之建设,引凤筑巢;共谋长三角之腾飞,养精蓄势。
赞曰:称文物之名邦兮,凤集鸾翔。感前绩之彪炳兮,灼灼其芒。兴伟业于今朝兮,九州永泰;造鸿休于斯邑兮,百世恒昌。
注释
《绍兴赋》为骈体赋,创作于年,依《词林正韵》。
斗牛: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越于九域,分曰扬州。仰瞻天文,度当斗牛。”
百越:南方沿海古越族地区的泛称。绍兴古称越,位于良渚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之间,是我国古代南方越民族的聚居地,也是百越文化的中心。帝禹之盟:指大禹治水告成之后,在境内茅山大会诸侯计功行赏之事。《史记夏本纪》:“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巨室南迁:指西晋“永嘉之乱”后,因会稽远离战乱,又风景优美,很多北方士族大姓和名士纷纷举族南迁到此,安家落户,所谓“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因此推动绍兴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繁荣发展局面,使绍兴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高宗回跸:指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在金兵北去后返回越州,以州治为行宫,并于次年正月改元“绍兴”,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
六皇陵寝:即“宋六陵”,是葬于绍兴的南宋帝、后陵寝,有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等,世称“宋六陵”。此外,还有北宋徽宗永祐陵以及多座后陵。陪京:即陪都,绍兴八年()正月,定都临安后,绍兴成为陪都,大理寺和六宫皆留在此。
奕世之宏休长续:即“绍奕世之宏休”之意,指继承累世的功业与洪福。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四记载:“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爰因正岁,肇易嘉名,发涣号于治朝,霈鸿恩于寰宇。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
蕺山:又名王家山、戒珠山,绍兴老城三山之一,因越王句践在此采食蕺草而得名。
木客:即伐木工。《吴越春秋》:“越王乃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师无所幸。作士思归,皆有怨望之心,而歌《木客之吟》。”
果隋蠃蛤:瓜果和螺蚌贝壳之类。《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金锡:越地产铜锡,《越绝书》云:“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
陶釜:河姆渡人主要的烧饭工具。苇编:又称苇席,是用芦苇、竹片和稻秆等原材料手工编结而成的席子,在先越人民家居中大量使用,《荀子礼论》:“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石锛:即有段石锛,是绍兴新石器文化典型的石制工具。骨耜:是河姆渡文化最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二者皆为先越人民广泛使用。
欧冶:即欧冶子,春秋时越国的铸剑大师。
机女:织布的女子。越绫列朝廷之贡:唐和五代时,越州的丝织业十分发达,其中越绫的质量尤居上乘,不仅作为贡品大量供应朝廷,而且远销海外。铜镜彰天下之名:会稽铜矿藏量丰富,青铜冶炼技术先进,铜镜铸造业也十分发达,早在战国时候,即开始铸造铜镜,汉朝时,会稽已成全国铜镜铸造中心。
剡藤:即剡藤纸,是越地当时享誉全国的名纸。这种纸采用剡溪古藤为制作原料,莹润光泽,质地精良。后因古藤被过度砍伐,原料枯竭,到明代时,剡藤纸基本上已销声匿迹了。秘色:即越窑青瓷中的“秘色瓷”,品质极佳,是越窑青瓷的上品,被列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唐代是越窑的鼎盛时期。
酒壮虎贲之勇:化自绍兴“投醪河”之传说,据传越王句践出征伐吴前,曾投美酒于河中,与将士共饮之,于是士气大振,势不可挡,一举灭吴。《吕氏春秋》中已有越王“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的记载。日铸:此指日铸茶,又名日注茶,唐宋时,越州的日铸茶已经颇负盛名。欧阳修《归田录》中说道:“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第一。”
酱膺博览会之殊荣:酱作是绍兴传统食品,“酱缸”是绍兴“三缸”之一。明清之际,绍兴开始出现作坊式的酱园,至清中叶以后达到鼎盛,遍布全国,并畅销海外,在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诸多大型博览会中屡获殊荣,时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之说。
越鹅:绍兴白鹅,有名特产。《晋书》记载有王羲之书写《道德经》与道士换群鹅的故事,曰:“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重华敷德:重华即虞舜,舜名重华。舜倡德化,故言其敷德。据传舜生于绍兴上虞地区,《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也,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地。”《史记》曰:“天下明德,自虞帝始。”文命导川:即大禹治水之意。文命即夏禹,禹之名为文命。《旧唐书哀帝纪》:“著重华纳麓之功,彰文命导川之绩。”
陶朱:即陶朱公,亦即范蠡。
太守:此指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合浦郡之海出珠宝,后因前任多贪秽,放纵滥采,产量越来越少,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孟尝到任后,兴利除弊,不到一年,合浦珍珠又富足起来,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众皆感戴之,世称“合浦还珠”。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人,曾任会稽太守。据《后汉书》记载,刘宠任职期间,能够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个白发老翁从若耶溪山谷中出来,每人持百钱为他送行,深表感谢,刘宠盛情难却,从每人手中象征性地取了一钱,到西小江时投入水中而去。老百姓感念其清廉与仁政,遂称其地为钱清,他也被称赞为“一钱太守”。
嵇叔夜:嵇康,字叔夜。其祖先本姓奚,会稽上虞人,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铚(今安徽省境内),因家在嵇山边上,故以嵇为姓。《晋书》谓:“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贺彦先:贺循,字彦先,晋会稽山阴人。在地方任职期间,主持开凿了西兴运河。
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两谢:谢灵运和谢惠连。
支遁:字道林,东晋高僧,俗姓关,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创般若学即色义,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
贺狂客:即贺知章,唐朝会稽永兴人,早年迁居山阴,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曾以随身所佩金龟换酒与李白畅饮,居“饮中八仙”之首。
铁崖:杨维桢,字廉夫,诸暨人,元朝文学家,自号铁崖。曾出仕,后挂印弃官,避乱隐居,以诗酒自娱。为元末诗坛之领袖。
青藤: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他为青藤画派之鼻祖,中国泼墨大写意的创始人,开一代画风。刘子:刘宗周,字起东,山阴人,明哲学家。因曾讲学蕺山,人称蕺山先生。提倡诚意为主,慎独为功。
宗师蠲叟:马一浮,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晚号蠲叟、蠲戏老人,绍兴人。年轻时曾于杭州孤山披阅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时有“书读孤山四库穷”之说。被尊为一代儒宗。
五业:指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绍兴工业经济体系中起到支撑作用的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电子、食品饮料和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