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箭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箭如雨下的名场面在古代真的存在吗
TUhjnbcbe - 2024/11/3 23:49:00

内容提要:

在很多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幕:双方列阵,互相拿弓箭对射,于是出现漫天箭雨的一幕。

在很多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幕:双方列阵,互相拿弓箭对射,于是出现漫天箭雨的一幕。

小说中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词,比如箭如雨下,用来形容箭的密集度。

然而这一幕只能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并不会出现在真实的历史上,否则对阵的双方都将面临国家破产的窘状了。

首先,弓在古代属于“高科技武器”,有点类似于今天狙击步枪的地位。军队中不可能人手一把弓箭,既造不出那么多,也没那么多钱,弓箭只能供给弓箭手使用。

弓箭手往往是一支军队的核心,需要重点保护,绝对不会让他们去冲锋陷阵,不然就太败家了。造一把弓不简单,培养一名弓箭手更难。

其次,箭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有限的箭,必须到刀刃上,因此绝对不会出现箭如雨下的场面。

那么,在古代制造一支箭,到底有多麻烦呢?

一支箭分为三个部分。前面带金属头的部分,叫箭簇,一般是由金属打造的,锋利无比,杀伤力巨大;中间部分,叫箭杆,既有木头做的,也有竹子做的;最后一部分叫箭羽,是加在箭杆末梢部分的羽毛,既方便弓箭手拉弓,同时也能保证箭射出去的精度。

在箭杆的制造过程中,不论是木料还是竹子,大部分都是弯曲的,或者带有一点细微弧度,这时一种名为“端子”的专用工具就派上用场了,它就是专门用来矫正箭杆的。

端子的外形,往往是一块长方形的石头或者铁块,中间有一道笔直的凹槽。把制作箭杆的木料先用火加热,然后放到端子的凹槽中,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矫正箭杆。在明代史料《天工开物》中,就有关于端子和弓箭制作的记载,并且还有详细的关于端子的使用方法。

箭杆矫正,只是箭杆制作的其中一步。

箭杆的加工、抛光、上漆、缠线,每个环节都需要消耗人力物力,虽然一支箭不是特别金贵,但是价格也不便宜。在宋代,一支箭要七十文钱,相当于北宋老百姓几天的生活费。

到了清代,一支军用箭,需要三分银子。

三分银子是什么概念呢?

清代一两白银是一百分,换成铜钱一般是文,而一两白银能买斤米。所以三分银子,大约相当于一天的饭钱了。

更重要的是,上阵打仗,不可能只带一支箭。

一个弓箭手,往往至少要携带30支箭上阵。而三十支箭的造价,差不多就接近一两白银了。

一个弓箭手就得花这么多钱,如果是成百上千的弓箭手,那您琢磨得花多少钱吧。

更何况弓箭跟刀枪不一样,刀枪都不是一次性的,可以反复使用,而弓箭只要射出去了,就拿不回来了,就算是能拿回来,也要重新进行加工。

因此,古代打仗,很难出现箭如雨下的场面。毕竟你射出去的不是箭,而是白花花的银子。每射一箭,都是要计算成本的。

那到底有没有出现过箭如雨下的情况呢?

自然也有。只不过,这种时刻往往意味着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了,因此也就不计成本了。毕竟箭就算再贵,也不如命值钱。

工作室实习编辑:赵煜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箭如雨下的名场面在古代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