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箭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暗箭难防郑庄公出兵攻打卫国,颍叔考先登立
TUhjnbcbe - 2024/9/9 18:13:00

“暗箭难防”,意思是暗中射来的箭矢最难防御,形容阴谋诡计难以预防。成语出自宋朝刘炎的《迩言·卷六·人道》,“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成语虽然出自宋朝,但这个故事却发生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周天子日渐衰微,列国相互攻伐。郑国作为春秋初期强国,不仅国力强盛,更有护送周平王东迁之功,因此郑庄公不仅对周王室态度骄横无礼,更是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频频攻伐吞并周边小国。

周桓王七年(郑庄公三十一年,前年),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中丘相会,三方结盟之后攻打宋国。次年,郑庄公又与齐国、鲁国相约攻打许国,并约定谁先攻陷许国都城,谁就有权分割许国土地。

郑庄公一心想要夺取许国土地,为此他不仅决定亲自率兵出征,更是于同年五月在宫前检阅军队,发派兵车,以鼓舞士气。然而,在这次阅兵式上,因为争夺先锋之位,郑国的两位大夫颍叔考和公孙阏却起了冲突。

颍叔考是郑国老臣,当初郑庄公平定弟弟共叔段叛乱后,逐其母武姜于城颍,后经颍考叔相劝,母子二人才重归于好。事后,郑庄公为了感激颍考叔成全他们的母子之情,于是封其为大夫,对其予以重用。

公孙阏则是郑桓公之孙,姬姓,名阏,字子都,是郑国的宗室大臣。公孙阏不仅武艺高超,能征善射,而且容貌俊美,有春秋第一美男之称,同样深得郑庄公的宠幸。

颍叔考和公孙阏因先锋之位互不相让,郑庄公于是便让两人通过争夺兵车决出胜负。根据《左传·隐公十一年》的记载,当时,颍叔考拉起兵车就跑,公孙阏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身追去,然而等他追上大路时,颍叔考早已跑的不见人影了。

于是,郑庄公便按照约定以颍考叔为先锋,这让公孙阏心中极为怨恨。

同年七月,郑庄公以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为由,联合齐国、鲁国共同攻打许国。许庄公自知许国国小力弱,根本不是三国联军的对手,于是便集中国内将士、百姓死守都城。可是即便如此,许国虽然暂时凭借都城防御顶住了进攻,但面对郑、齐、鲁三国联军的围攻,城破也只是迟早之事。

在围城的第三日午后,在郑国军队的猛攻之下,作为先锋的大夫颍考叔手执郑庄公大旗,不避刀矢,率先登上城墙,然而还不等他站稳,背后突然一支冷箭射来,正中颍考叔后背,颍考叔惨叫一声摔下城墙,就此一命呜呼。

暗箭偷袭者不是别人,正是公孙阏。公孙阏本就因争车之事对颍叔考怀恨在心,眼见颍叔考又要立下“先登”之功,他一时嫉妒心起,这才一箭将其射杀。

颍考叔跌下城头后,郑国将领瑕叔盈从其手中接过大旗,随后登上了城头,摇晃手中大旗喊道,“郑国国君登城了!”郑国将士见状,人人奋勇当先,纷纷登上城头。

许庄公见大势已去,只好打开城门,率领城中军民突围,冲破敌军重围之后,许庄公一路奔向卫国,最终于两年后死于卫国,而许国则被郑庄公吞并。

关于此事,虽然只在《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少量记载,但后世文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文学和戏曲作品却有不少,例如昆曲的《暗箭记》,甚至还为这个故事续上了结尾,暗箭伤人的公孙阏最终也被颍考叔索命而死。

1
查看完整版本: 暗箭难防郑庄公出兵攻打卫国,颍叔考先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