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箭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赵匡胤随手一箭说箭落处是我陵寝,为何这样
TUhjnbcbe - 2024/8/29 16:32:00
补骨脂素价格 https://m.39.net/pf/a_4345637.html
公元年,这是赵匡胤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了,因为在年底就发生了“烛影斧声”事件。至今这事还是一大悬案,没有谁能搞清。不过当年的赵匡胤,却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什么。于是在这一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洛阳的夹马营。所谓锦衣还乡,莫过如此。哪怕赵匡胤这等人物,也不可脱俗。前有刘邦回沛县,高歌一曲《大风歌》,今有赵匡胤到夹马营,却根本没有心思高歌什么,因为赵匡胤此行的目的是想迁都——把京城从汴梁迁到洛阳。赵匡胤的理由很充分:汴梁是四战之地,无险可据,这就必须要常驻扎一支大军保卫京都。人数少了还不行,可人数太多了又纯属空耗粮饷,若长此以往,显然这就成了一大负担。更何况,精兵需锤炼,可保卫汴梁的这支大军,非但得不到必要锤炼,反而极容易被京城的暖风给熏得忘了本色。若真遇到硬茬子,能有作用才怪!所以,无论怎么算,迁都都势在必行!哪料赵匡胤理由虽充分,说得也是铿锵有力,可却遭到了手下人的集体反对!手下人的理由是:汴梁,居天下中心地带,这地方本来就是九五之尊的本位。黄河、汴河环绕,水运方便、快捷又划算,可从天下调粮,就是军队多一些,又怕啥啊?国本不可动,一动就不详。其实,群臣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的势力,早就在汴梁根深蒂固了,这若去了别的地方,就等于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了。自然各个嘴上慷慨激昂,可实则却是都在扒拉小算盘。赵匡胤就是从他们中间走出来的,岂能不明白?于是,坚决表示要迁都,否则不就不走了。你们不是反对洛阳吗?好啊,我同意,那就别洛阳,再多走几步,去长安!这一下群臣可更着急了,若真这么僵持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于是他们纷纷想起一人,谁?晋王赵光义!就这样很快以赵光义为核心,他们就抱了团。因为赵光义表示支持他们。就这样赵光义找到了赵匡胤,劝哥哥不可迁都。赵匡胤自然问其理由。只见赵光义很慷慨地说道:“在德不在险!”意思就是说,想要江山永固,主要靠咱施德政,做到自己是一位有德之君,而险要地势是靠不住的。赵匡胤无言!不是他没法反驳,而是清楚了一件事,连自己最信赖的弟弟都不站在自己这边,如今我老赵可谓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倘若再坚持下去,连皇位恐怕都坐不稳。赵匡胤最后悲哀说道:“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就这样赵匡胤无奈放弃了迁都想法,自然也就要离开夹马营回京了。就在回京路上,赵匡胤看着眼前的地方,突然停住了,他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期,曾在这里玩耍,并埋下了一匹小石马。赵匡胤命人去挖,看看那石马还在否?果真在呢!赵匡胤看着石马,想起了童年,青年……直至如今。一时间赵匡胤五味俱全,人生如梦一晃近50年,现在该想想最终的归宿在哪儿了。既然,生时不能迁都,那死后的陵墓我必须说了算,就留在我的家乡吧。想到这,赵匡胤弯弓搭箭,向着西北方,然后对手下众人说道:“即此乃朕之皇堂也!”即,箭落之处,便是我的陵寝所在地!跟着“嗖”的一声,箭飞而去,落于地上。赵匡胤命人,把那匹小石马埋在那里:我的陵寝名,就叫“永昌”!(出自《玉壶清话》)就这样赵匡胤恋恋不舍地走了。当年冬天便发生了“烛影斧声”事件,赵匡胤去世,被埋于自己选择的“永昌”之地。所以,赵匡胤为何这么草率的选择陵寝?赵光义是最清楚的!因为那时,他显然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心了!故而赵匡胤一死,他就神奇且迅速地抢先入宫,主宰了大宋,而赵匡胤的后代却靠了边。一晃一百多年过去了“靖康之耻”发生了——不知这时,是否有人会想起赵匡胤当年的那句话:“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不知有人是否能感受到,赵匡胤随手一箭说:“箭落处是我陵寝。”这么草率决定自己的陵寝时,是种怎样的心情?倘若赵匡胤和赵光义,在地下相遇,赵光义又该怎么解释这一切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匡胤随手一箭说箭落处是我陵寝,为何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