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明
编辑:程灵素玉奉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年,比尔·波特寻访秦岭终南山里的隐士,写成了《空谷幽兰》。
三十年后的今天,秦明以《远村行走》向秦岭南坡的平凡山民们表达了敬意。近百张原生态照片,古朴悠扬的笔触,融会出古老村庄的真实风貌。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宁静旷达的秦岭南坡纪实录。
作者秦明历时七年,徒步千余公里,讲述那些如世外桃源般静静绽放的村庄。就连《自在独行》的作者贾平凹都忍不住称赞,这些文章都很短,甚至仅是些片断,但感情饱满,文笔清新,又十分有趣,读起来倍感亲切。通过这些文章,使我认识了作者的善良,阳光,细腻,敏感,更进一步了解了当下秦岭深处山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在作者秦明看来,是在记录,也是在体悟。“每当进入南坡的山谷,暂时断了和城市的联系,想问题的角度、看世界的方式通通都变了。这种改变,会让你不再苦苦纠结、执迷不悟,你最终看开了、想透了,把自己看得很轻,因为俗世中那些让你变得趾高气扬的好房子、好车子,让你变得毛毛糙糙充满优越感的地位和金钱,都离得远、看不见,用不上也就妨碍不了你。
这时候,你反倒会感谢你脚上穿着的这双鞋子让你走路很踏实,感谢身上的这件衣服让你觉得舒服温暖。于这个角度无限上升,你终于发现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时不时需要回归一下、敲打一番,否则就不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了。行走于山谷中,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是啊,人生何尝不是一场修行。此刻,让我们跟随秦明开启一场行走、一场寻访、一场修行。在近百张照片中,感受古老山村的魅力,让你在城市的喧嚣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心灵感悟。
01深山里的诗情画意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的那种村庄,想必是有原型的,安沟村大概就是一例。有花、有树,有房、有地、有溪,站在安沟村的半山腰上,久久凝视眼前的景色,想想人们到处去寻找的世外桃源,也许就是眼前这个模样吧。
如今居住在安沟村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极为简单。
02白云深处有人家
时值早春,牛圈沟村口的老树尚未发芽,但二三留守的老人,已经扛着锄头,开始下地拔草锄地了。人在深山中,经年累月几乎无人来访,唯一的激情就是把全部的精力用来侍弄土地、种植庄稼,这是延续了千年在土里刨食的山民的真实写照。
偌大一个牛圈沟,如今只有三户还坚守在这里,不忍心老房子就这么空着。门前的老树会在春天里再次发出新芽,但离去的主人,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回到他原来的家。
03老祖宗不骗人,青烟就是青烟
沿着古道前行。才走几步路,就被一缕青色的烟迷住了。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晨光温润中的这缕烟果然是“青色”的。老祖宗不骗人,青烟就是青烟。在这烟青色里,还混合着柴木燃烧的香味。
04新生命与旧生命的约会
荒废的老屋柴门上,已经长出一些青苔,藤本植物慢慢攀爬上来。一边是生命力旺盛的青藤,一边是被砍后做成柴门的干木,这是新生命与旧生命的一场约会。青藤慢慢碰到柴门,一点点努力向前生长,穿过木板间的缝隙,最后竟渐渐缠绕在一起。
树苗在“渐渐”中长成参天大树,岩石在“渐渐”中风化成泥沙。而老房子的砖、瓦、石、木,则在“渐渐”中垮塌、凹陷进了土地,回到初始状态。
05不知养蜂的传统,还能延续多久……
进入这个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子,正巧碰到一名中年妇女,手里正小心翼翼地拿着一团黑色的东西,从她头上套着的纱巾猜测,那团黑色的东西应该是蜜蜂。
山花年年都会按照时令节气适时绽放,蜜蜂年年都会顺着花香寻觅花源,但这里的人却在逐年减少,不知养蜂的传统,还能延续多久……
06打栗子的父子俩
两个男人,一老一少,应该是父子俩,正坐在小凳子上,用棒槌打着栗子。地上,铺了满满一地栗球。
长安城寒冷的夜里,糖炒栗子可以卖到二三十元一斤,不过对于山里人来说,鲜栗子只能卖到四五元一斤。
07粮食美学
窗户旁边,今年新收的玉米已经捆扎好,被悬挂在了屋檐下。这一幕,对主人来说,也许只是在储存粮食。但对于路人来说,这一串金黄却有了美学含义。
08一幅静物写生画
厨房门口,撮箕里放着几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蔬菜。西红柿、豆角,老南瓜、茄子,还有一棵葱。
色彩并不浓烈,画面却充满了温暖,宛如一幅静物写生画。“这有啥好拍的?都是些破瓜烂菜嘛。”女主人见我把镜头对准了菜篮子,笑着对我说道。
09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厨房里,一个老人正在忙碌地准备着一家人的午饭。这是中秋节前一天,镇上的小学放假了,老人的孙子跟着父母回到了山里。老人拿出一块猪心,正忙着切片,打算爆炒了给家人吃。灶上米饭已经蒸熟,饭香溢满整个屋子。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山里山外、中国外国,世界各地都一样。
10“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大门边,有一张手写的二十四节气图。图上,干支纪年显示是戊戌年,对应公元纪年正好是年。仍然使用这么传统的纪年方式,真像是真实版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过也许这只是主人原有的习惯而已。
11“雾迷远岸,烟锁深林”
“在看《杂字》,以前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之前,都要先从《杂字》学起。”老大爷从背着的手里面,拿出一本线装的手抄小书,对我们说。
这是我徒步秦岭以来,第一次在山中见到线装本的老旧书,而且保存得如此完好,内容也很值得细细品味,尤其是“雾迷远岸,烟锁深林”那八个字,读起来意境何其深远!
12人与家禽家畜共生
在这寂静的秦岭山中,人与家禽家畜,形成一种共生关系,相互依偎着过日子。这种共生,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有时甚至延续到了精神层面。譬如,家猫家狗,早已是一户人家的家庭成员,在主人孤独时给予他们慰藉。
这个院里有四只公鸡,冠大体健、毛色鲜亮。其中三只,正在啄食着盆里的食物。而另外一只,则背对着人,凝视着远处。虽然家里来了生人,但这几只鸡毫不惊恐,一点都不怕人。该吃吃、该喝喝,十分镇定、仙气十足。
13一棵成精的茄子
这座房子位置很好,建在向阳的山坡上,就是有些过于简陋。住这种房子的人,大多上了年纪。无力翻修,也不愿翻修。人生剩余的时间,唯愿在老宅里度过。
院子前的石头缝里,种了一棵茄子。因为土壤贫瘠,肥力不足,长得很瘦小。不过,这棵弱小的茄苗上,却结了一个壮实的茄子,让人不由得感叹生命的顽强。
14“睡不着眯着”
远处的木篱笆上,两只花白相间的“中华田园猫”,懒洋洋地卧着。想起一句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两只小猫的模样,简直就是对“睡不着眯着”的最好解释。人类和动物相似相通的地方也真是不少呢。
15唯有柿树挂灯笼
柿子树上已经成熟的柿子压弯了枝头,地面上还掉了很多熟透了的果子。大山里的水果和山货,来不及采摘就会进入大自然的轮回,化为明年的春泥。
为了更好的生活,当年爱爬柿树的少年,不得不去更广阔的地方求发展。就这样,管家山安静下来,只余下几个手脚都不灵活的老人了。这日子再往后,也许连低处的柿子也无人摘捡,只能任凭鸟儿啄食了。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
16那一大片的水稻啊
入沟后不久,在一个叫条沟口的地方,看到了稻田。近处的水稻已收割完毕,远处的还没来得及收割。南稻北麦,徒步秦岭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一大片水稻。同行的朋友是北方人,自幼在长安城里长大,是第一次看到水稻实物,兴奋得一下车就跑到稻田里去了。
17良工意匠有深趣
当我看到这户人家大门上的这对门簪时,就被深深吸引了。可以这样说,这是我徒步秦岭以来,看见过的最精巧、最细致的门簪。眼前这扇40年前做的大门,一点儿也没有走样变形,关上之后,严丝合缝,缝隙连一张纸都塞不进去!
在中国传统的老建筑中,门簪就像一个姑娘的头饰,是匠人会比较用心去做的东西。在这方寸之间,一个木匠真正的手艺和艺术才华,会被充分展示出来!但今天,这些匠人们传承了百年、千年的老手艺却无人传承。这手艺就像被黑洞吞噬的时光一样,逐渐消失,也许会永远无人记得。
18熬人的药材
“种药材不像种庄稼,一年一季,好多药材从种下去到最后收回来,得好几年时间,熬人得很!”黄芪价格我们一时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进出一次大沙沟的距离和时间成本。毕竟这成本耗不起!所以,几乎是人家说多少钱一斤,你就得卖多少钱一斤,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19寡居老人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老大娘的老伴先她一步走了,只留下坟茔一个,她没有诗人的才华,吟不出伤感的句子,也没个说话的人,只能在他们曾经共同生活过的老房子里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吵架!
该是有多么深的情意,才会生出这样深的思念?
20停下回头观望的岩松鼠
不远处的石头堆里,突然蹿出来一只岩松鼠,远远地看着我们。这岩松鼠有一个有趣的特性,就是遇到惊扰后,会迅速逃离,奔跑一段后又常停下回头观望。
人对于故土和家园的眷恋,也和岩松鼠那习惯性的回头观望一样,是天性使然。无论身处何方,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始终是最能让自己感到愉悦和自在的家园。
21满是乡愁的老旧房舍
这一栋老房子,看样子有些年头了。徒步行走时,每每看到这样的老旧房舍,总让人心头微微一震。一户人家的故事就此终结,将来这里再无传说。都说房子不住烂得快,正面还勉强看得过去,侧面已经开始坍塌。就这样,因为维修不及时,老房子倒了下来,最终成为山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路人,我都情不自禁被这样的场景感染,心中有些隐隐的痛。试想在此生活了一辈子的主人,见到这样的景象时,内心该生出何等的感慨?这是老宅,更是曾经温暖的家。
22搬迁与坚守
“镇上移民安置点,我在那里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90多平米!”大叔抱怨说,这娃即便是回家,也坚决不回这山中的老房子来,所以让他下去。
父与子的矛盾,留守与搬走的艰难抉择。我们无法去评价这两种生活方式孰对孰错,却应该学会在这中间找到一种平衡。尊重这些最后留守的老一辈秦岭人,致敬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应该理解秦岭的下一代年轻人,理解时代赋予他们走出大山逐梦的权利。
结语:
有人已经走了,有人继续留着,有人在离开与留守间做着艰难的抉择。尊重这些最后留守的老一辈秦岭人,致敬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应该理解秦岭的下一代年轻人,理解时代赋予他们走出大山逐梦的权利。
老人只是因为眷念故土,才固守着山中老家。秦岭最后一代留守人,很多并不是没有条件搬出去,只是觉得生养自己的这些地方,更有家的味道!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家里的饭菜永远令人难忘。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关于食物的有些味道,只有家乡才有;有些菜肴,只有父母做的才好吃。
在秦岭深山中偶遇的每一栋老房子,都是未来的历史。也许五年,最多十年,当最后一代秦岭人离开之后,这里将无人居住,渐渐回归大自然,成为飞禽的乐园、走兽的天地、虫蛇的居所。
然而,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的滚滚洪流中,偶尔想起山村之中还有一片并不遥远的宁静——那是故乡。
秦岭巍峨、山路弯弯,唯愿山外的晚辈能常回家看看。期待有一天,密林重现,动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