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他。——《廊桥遗梦》”
他们用四天的时间相识、相知、相爱,再用余下的生命去守护“四天”的回忆,那份藏于心底的爱情成为了永恒。
年,《廊桥遗梦》横空出世,以一段浪漫美好的婚外情故事,打动了全球数千万读者,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
此后三年,连续周都一直在畅销榜单。
维基百科统计的畅销书榜单中,《廊桥遗梦》排在“五千万至1亿册”的行列,与《哈利波特》系列同一级别。
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入选美国电影协会百年百部爱情电影,由其改编的音乐剧获得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的★高奖项托尼奖。
这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动人的情话令人感动落泪。
“我是多么爱你,以至于我不忍看着你有一时一刻受到约束。”
“我有感激之情,因为我至少找到了你。”
“我们本来也可能像一闪而过的两粒宇宙尘埃一样失之交臂。”
“旧梦是好梦,没有实现,但是我很高兴我有过这些梦。”
《廊桥遗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婚外恋情,美丽的中年妇女弗朗斯卡婚后生活平静琐碎。《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为拍摄麦迪逊县的廊桥而来,与居于此地的弗朗西斯卡相恋。
面对迟来的爱情与家庭责任,弗朗西斯卡选择了后者,而罗伯特选择了成全。往后的半生,他们都在彼此怀念对方。
直到他们死去,两人的故事才被公之于众。
我们此生要验证一宗爱情持久的存在,远远难过验证它被背叛或被磨损,而这恰恰又是我们对生命最强烈的渴望。
时隔多年后,重温《廊桥遗梦》,我比第一次更加动容。
年少时,如若我是弗朗西斯卡,在罗伯特问要不要同他走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可如今,我同样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可以”。
是的,是“不可以”,不是“不愿意”。
婚后遇到真爱,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放手。
《廊桥遗梦》中凯恩和弗朗西斯卡之间本是一段违背道德的关系,在那四天里他们像火焰一样无所顾忌地燃烧自己。
如果作者让弗朗西斯卡跟着凯恩离开,那只不过是一本极为不入流的言情小说而已。
《廊桥遗梦》最美的地方应当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比道德更真实的人性光辉。
他们的爱情固然充满了感伤与哀痛,但因为这份哀痛让我们看到了它的难能可贵。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弗朗西斯卡是有浪漫情怀的,她向往烛光夜宴、美酒交跳,有过自己的梦想。
为了家庭,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跟着丈夫理查德从意大利来到美国依阿华。
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这里,弗朗西斯卡过着平淡而忙碌的家庭主妇生活。
一天,因为丈夫和孩子要外出参加活动,惬意的时光里,她坐在院子里喝杯冰茶,看看书,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这时,一辆皮卡车停在了她家门口。
来人是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罗伯特,他此行的目的是拍摄一座叫罗斯曼的廊桥。
罗伯特是个丈夫完全不同的类型,他风趣幽默,优雅健谈,浪漫。
他同弗朗西斯卡搭讪,询问廊桥的位置。
就这样,他们相遇了。
她对他说小镇上的一切都很好,很宁静,人都很善良。“但是,这不是我少女时梦想的地方。”
一句被她用所罗门的封印封在心底的话,她轻易地对这个陌生的记者敞开了心扉。
他们谈蓝调曲的频道,谈叶芝,还有那些曾经梦想却未曾到达的远方......
烛光下,她透过他的眼神,读着他心中正在写的诗:“这双眼曾见过/古瓦洛人的亚马逊河/也曾见过丝绸之路/骆驼行旅扬起的尘土/追随我身后/飞向杳无一物的/亚州的苍穹。”
而他,此时则举杯对她说:““为了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
她的心,那一刻颤了颤。
深夜里,佛朗西斯卡看着镜子中自己身体,已经压抑不住了再次见到罗伯特的欲望,连夜她回到廊桥给罗伯特留下了邀请他共进晚餐的字条:
“白蛾舞动翅膀时若想晚餐,今晚工作后随时可来。”
她被他一点一点地渗透。
第二天见面后,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古老的音乐,红酒、舞曲。
她不由自主地将另一只空着的手伸向他的肩膀和衣领,做了一切爱人间做的事情。
天亮时,罗伯特抬起身子正视着弗朗西斯卡的眼睛说:我来到这个星球,不是为了摄影,而是为爱你。我一直是从高处一个奇妙的地方边缘跌落下来,时间很久了,比我已经度过的生命还要多许多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向你跌落。”
对此,弗朗西斯卡是这样回应的:你已经拥有我了,我不是坐在你身旁,而是在你的身体内,属于你,心甘情愿当一个囚徒。
连续几天,旖旎无限。
因为罗伯特,弗朗西斯卡感觉“我像另外一个女子,比以前更像我自己。”
爱情里最幸福的样子,就是做真实的自己。我爱您,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
罗伯特像一支箭,让弗朗西斯卡沉沦,两人一起度过了最美妙的四天。
选择背后,是高于道德的人性光辉
罗伯特说:我是大路,是远游客,是所有下海的船。
弗朗西斯卡说:天底下这样的男人只有他一个,没有第二个。
四天的爱与激情太过短暂,四天之后他终将要离开,现实和梦想之间,弗朗西斯卡必须做出选择。
他请求她跟他走,去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只要她跟他走,什么都行。
可弗朗西斯卡不肯。
书中写道:她可以为了这段爱情放弃一切,除了她的生活。
爱情固然重要,但生活于她而言更为重要。
正如她给孩子们写的信中解释的那般,她的身上背负着更多的责任。
“如果不是因为你们俩和你们的父亲,我会立即跟他走遍天涯。他要我走,求我走,但是我不肯。他是一个非常敏感,非常为别人着想的人,从此以后没有来干扰过我们的生活。”
时至今日,我还是会为两人分别的那个场景热泪盈眶。
大雨中,罗伯特追着她的车,然后他上车把车开到弗朗西斯卡面前,绿灯亮了他仍然堵在她的前面,他还在等着腐烂西斯卡可以冲下车,拉车车门冲到他声旁,跟她一同离开。
可“责任把她冻结在那里,眼睛死死地盯着那扇后窗,她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死盯着任何东西看过。”
他的车灯亮了,再一瞬间他就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一次宿命的别离,一生永生的诀别。
“他向西驶去,边开车边摇上窗户。”
“她听见他的声音从大路上传来。‘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出现。’”
他走了,带着她的灵魂离开,他把弗朗西斯的灵魂装进身体,一起上路。
而弗朗西斯卡,从此把生命留在了家庭,灵魂跟着爱去流浪。
韩寒的作品《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台词: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罗伯特离开的那些年,他压制着对弗朗西斯卡打电话的冲动,寄信的冲动。
他不敢轻举妄动,生怕给她的生活带来困扰、麻烦。
而弗朗西斯卡,在丈夫理查德死之前,从来没有设法给罗伯特打过电话或写信。
她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她知道,如果她给他写信,他就会来找她。
这么多年,他给她寄过的只有一包照片和那些关于廊桥的文章。
从那年起,她订购了《国家地理杂志》,她只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了解罗伯特的动态。
在历经过人生的风霜雨雪后,我更加感到,有一种人性之美必需涵养和具备,这种美叫克制。
小说的经典正在于对爱的克制,看到了爱的美好,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都选择了不因一己私欲去占有它破坏它。
弗朗西斯卡留下是最好的选择,她要保留这份爱,希望一生都能这样明确心意地去爱一个人,如果她离开一切美好的爱恋都将不复存在。
婚后遇到真爱,罗伯特和朗西斯卡给出了最好的示范。
17年后,弗朗西斯卡收到了罗伯特的死讯,并收到了罗伯特寄给她的全部遗物:一本《纪念四天》的画册,一架照相机,一个银手镯,一个一直陪伴他的“弗朗西斯卡”的吊坠,以及她当时贴在罗斯曼桥上的字条:“白蛾舞动翅膀时若想晚餐,今晚工作后随时可来。”。
另根据遗嘱,他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罗斯曼桥。
七年后,弗朗西丝卡终年六十九岁,那年罗伯特·金凯如活着,应是七十六岁。登记的死因是“自然死亡”。
“她就这么死了。
“事实上我们有点不明白。我们找不出死亡的具体原因。一个邻居发现她趴倒在厨房的餐桌上。”
花一天的时间爱上一个人,花一辈子的时间来忘记。
罗伯特死了,这世上再也没有承载她灵魂的容器。于弗朗西斯卡而言,活着大抵也没有了意义。离去,不如选择离去。
临终前弗朗西斯留下遗言,要求儿女将自己火葬,并将骨灰撒在罗斯曼桥:
“我把生命献给家人,把所剩下的交给罗伯特。”
这样的爱确实只有一次,可仅此一次,也只能如此。
有很多人总喜欢问,为什么弗朗西斯卡没有跟着罗伯特走。
当面对罗伯特求她跟自己离开时,她对罗伯特是这么说的:
“你要知道,这个家在我走后,会完全变的。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离这所房子有多么远,我总会想着这,每时每刻想着这个家。我会责怪自己不该爱上你,伤了这么多人。最后甚至会觉得,我们在一起的这美好的四天是错误的,是可耻的。”
即便她能抛开责任,抛开愧疚,可背叛一切得到的“爱”能维持多久?
渡边淳一用一部《失乐园》告诉世人,爱情在岁月的流逝中都会逐渐变淡。褪去激情,剩下的才是真实的生活,那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轮回。
唯有死亡,才能让爱情达到巅峰,得到永恒。
所以久木和凛子选择了自杀。
所以,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分离,虽无奈,但这也许是最完美的结局!
莎士比亚说:“情欲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儿烧焦。”
情不知所起,看似一往情深,却也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其实,相较这种永恒的爱,我更希望他们不曾相识相爱。
这份爱,看似美好,令人羡慕,可这份爱他们背负得太过沉重。
这个爱情有点疼,有点遗憾
看到弗朗西斯卡,总能想到了王菲的《不留》这首歌:
我把思念给了你,时间给了他;
我把照片给了你,日历给了他;
我把烟花给了你,节日给了他;
我把烛光给了你,晚餐给了他;
我把情节给了你,结局给了他;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
灵魂和身体被割裂的弗朗西斯卡生命是灰暗的,她把身体给了一个她不再热爱的人,在这个人怀里思念另外个人。
夜深人静时,她独自一样回忆过往,承受了余生的相思之苦。
而罗伯特,他的余生又何尝不是在期盼与等待中度过的。
原来,真的有人守着回忆过了一辈子。
这样的爱情,太过让人心疼。
我宁愿他们在星期五的那个下午没有相遇,彼此擦肩而过,也不会有别离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