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在夏王朝建立的时候,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还有另一个古代民族——商族。商族日渐强盛,后来它的势力超过夏族,最终在成汤时用武力灭掉夏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时当公元前十六世纪。
古代铸造兵器图
一、青铜兵器的品种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到商代达到了高峰,青铜治铸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考古发现和青铜器的分析研究可知,商代冶炼工艺已经超越了由矿石混合治铸青铜的低级阶段,而发展到由纯铜、锡和铅来冶铸的较高的水平。铸造青铜器的作坊具有较大的规模。在郑州南关外的商代中期炼铜作坊遗址,面积达多平方米。而在安阳小屯东南的商代晚期铸铜作坊遗址,推测面积至少在一万平方米以上,发掘中获得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范及大量的坩锅费片等。
当时已能大量生产各种青铜器,例如仅从年挖掘的妇好墓一座墓中。就出土了各种铜器余件,总重量估计在千克以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重达千克。以上的事例足以说明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的水平和生产的规模,足以为生产精良的青铜兵器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现固和发展,国家机器日益强化,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的需要,以商王为首的奴求主阶级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力量。这样一来,就需要生产大量的兵器和防护装具来装备部队,并且不断提高质量,以增强战斗力。从挖掘出土的商代青铜兵器来看,不仅主要的格斗兵器用青铜制造,就是在战斗中需要大量消耗的箭镞,也普遍采用青铜制品。
从兵器的品种来看,商代也已形成了以青铜制品为主的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和护体兵器组成的成套兵器,并且配备了必要的防护装具。下面分类介绍下商代兵器的具体情况。
二、商代的远射青铜兵器
商代的远射兵器主要是弓箭,在箭端普遍使用青铜的箭,但骨、蚌、角镞仍使用着。这时使用的青铜镞的基本形状是凸脊扁平双翼镞。居中是凸起的脊,脊的断面多呈菱形;也有些是圆柱状的,两侧伸出扁平的双翼,由双翼向前聚成锐利的前锋,向后双翼未尾成倒刺,脊后接有较细的铤部,用以插缚在箭杆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镞的形状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两翼的夹角逐渐增大,翼末的倒刺日趋尖锐,沿着两翼逐渐磨出明显的血槽。其目的就是力图使敌人中箭后受创面积增大、穿透力增强,并且当镞体射入体内后不易被拔出来。当时一支箭的长度,从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的发掘中获得了可靠的数据,箭杆长85厘米,并装有尾羽。
商代已经使用了复合弓,据在安阳小电C区M20车马坑中的遗迹,依据装在弓体上的弓弭的位置,可以大致推算出弓体原长约1.6米。在取下弓弦的弛弓状态时,常常在弓体上缚有青铜的“弓柲”加以保护。这种青铜弓柲一般称为“弓形器”,在考古发掘时常有发现,上面常铸有精美的花纹,两端常铸成铃状。
三、近距离格斗的青铜兵器
用来格斗的兵器主要是戈,还有矛、钺和大刀等。戈是当时战士必备的格斗兵器,最初还是近似镰刀的原始形态,在商代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使它成为更适于勾斫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兵器。
对青铜戈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进戈援的锋、刃,加大了戈头和戈柲的夹角,增强杀伤能力;另一方面是改进戈头和戈柲结合的方法,使它在战斗中挥斫勾杀时不致脱落。因为铜戈头是横缚在长柲的前端,援、内不分,只在内上有一穿,这样难以牢固地紧缚在柲上,战斗中极易脱落。因此,急需改进缚柲的方法,在商代曾经试用了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即是把戈内作成曲内、公内或直内加阑。曲内就是把戈内的后尾作成向下弯曲的形状。
在商代时进一步把内的宽度改变成比戈援为窄,并加大后尾弯曲的程度。銎内是在戈内接近援体的地方,铸出一个扁环状的銎,把戈柲穿插进銎孔中,以使两者结合得更牢固。直内加阑,是仍把戈内铸成长方形,但在援、内相接处铸有一条竖立的侧“阑”,阑的上端和下端都微伸出戈体,它的作用是拦住戈柲,使其不致向前错位也不致向后脱落。
据殷墟西区墓葬出土的一柄还存有一段残木柲的铜戈观察,木铜的顶端是个木节,木节下凿出容戈头的孔,称为“凿”,铜戈内的前半段缠以麻线,然后与上下阑全部插入“凿”中。以后又将前侧的戈援下刃后部,向下作弧形延伸,从而加大了阑高与援宽的差距,也就是延长了戈与柲结合处的长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戈柲与戈头缚接的牢固程度。这延伸的弧状部分,被称为“胡”。以后胡的长度日渐增长,并在上面增设“穿”,使柲绑扎得更为牢固。
看来是经过实战使用后,发现前两种办法不如直内加阑并伸延出胡的办法好。所以前两种就很少采用,逐渐淘汰。到商代以后只留下直内加阑的办法,并且“胡”越伸延越长,上面“穿”的数目也日益增多。商代晚期最常见的是短胡一穿的,但从殷墟西区墓葬发掘中获得的资料,可以看出商代铜戈已经有少数把胡部铸造得相当长,上面开有二穿,甚至还有一件是长胡四穿的,这在当时虽然是极特殊的例子,但反映出增长戈胡和增加穿的数目,是商代以后铜戈形制发展的方向。
格斗兵器中重要性仅次于戈的是矛。商代的青铜矛常常铸造成具有长“筩”和宽“叶”的形状,在筩部两侧带有半圆形的双环,既可以把矛头更好地固定在柲上,又可以垂挂漂亮的矛缨。也有的矛筩部较短,銎部孔直伸至矛脊处,脊的两侧伸出扁平的亚腰形阔叶,前聚成尖锐的矛锋,在叶底开有对称的双孔,用以缚秘。从发掘出土的数量来看,矛比戈少得多。从~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中出土的青铜兵器来看,出土铜戈达件,铜矛只有70件,还不及铜戈数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在侯家庄的号大基的基道中,曾出土有十支捆成一束的长矛,成束堆放在一起。总数多达余支,是较特殊的例子。此外,在藁城台西的商墓中,发现一柄铜戈的柲端联装有铜矛头,它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戈矛联装的“戟”,但还是一个孤例。除了戈和矛外,格斗兵器还有劈砍的斧钺和大刀。青铜钺铸造成宽体阔刃后面有方内的形状,钺刃圆弧而两角微上翘。出土的数量较少,看来实战中使用得不如戈、矛普遍。
四、护体兵器
用来护体的兵器,主要是一些长度约30——40厘米的青铜刀,凸脊凹刃,刀柄端常常铸出动物的头像,如马头、牛头或羊头。商代的防护装具,有盾牌和甲胄。
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中,获得过青铜胄和皮甲、皮盾的残迹。青铜胄和皮甲都发现于号大墓的墓道中。青铜胄的总数约在顶以上,形状大体近似,制法都是范铸的,合范的缝在脊的中线处,表面有精美的图案纹饰,打磨光滑,但胄的里面还保持着铸制时的糙面,凸四不平,凡有纹饰的部分都向外凸出。为此使用时胄内可能有软的织物作衬里,或是戴在头巾外面。
这些铜冑,一般高20厘米以上,重~克之间。脊面居中有一条纵伸的脊棱把全胄分成两半,纹饰即以脊棱为中线向左右对称展开。胄体的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用以保护耳朵和颈部。不少铜胄正面铸出兽面纹饰,在额头中线处是扁圆形的兽鼻,巨大的眼晴和眉毛在鼻上向左右伸展,直到与侧面的双耳相连接,有的在眉上加有两支上翘的尖角。圆鼻的下缘就是胄的前沿,相当于兽嘴的部位,则露出戴胄战士的面孔,显得颇为威武。
另一些胄上不饰兽面,只是简单地铸出两只大眼睛,更有些连眼睛也没有,而是铸有两朵凸起的大圆葵纹。在胄顶正中,都有向上竖立的圆管,用来安装缨饰。发现的皮甲,仅仅剩下了皮革腐烂后遗留在土上的纹理,有黑、红、白、黄四色的图案花纹。发现的两处残迹看来是一种整皮的皮甲,还保留着皮甲的原始形态。至于盾牌,在殷墟的墓葬中也发现过残迹,是用木材做成框架,上面再蒙以皮革制成的,盾面涂漆,有的还画有老虎图案。盾面呈长方形,只有下底比上缘稍宽些,盾高约80——90厘米。
综上所述,从商代成套兵器的制造工艺、形体特征和使用性能各方面看,都已脱离了兵器的原始状态,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兵器》